近期,齐鲁晚报调查发现,不少食品店主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存在明显盲区,这不仅影响合规销售,还可能埋下食品安全隐患。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,添加剂种类日益繁多,而部分经营者缺乏系统培训,常将防腐剂、甜味剂、色素等混为一谈,甚至误将非食用物质当作合法添加剂使用。
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行业准入门槛较低,部分店主凭经验经营,未深入研读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;另一方面,添加剂销售渠道复杂,产品标签信息不全或夸大宣传,加剧了混淆现象。例如,某些店主在采购时仅关注价格和效果,忽略成分说明,导致违规使用案例频发。
针对这一问题,专家建议从多维度入手:监管部门应加强市场巡查与教育培训,通过简明手册或线上课程普及添加剂分类与限量知识;销售商需严格履行进货查验义务,确保产品来源可靠、标签清晰;店主自身应主动学习法规,利用‘食安查’等工具辅助决策,避免因无知而触法。
提升食品添加剂认知不仅是法律要求,更是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关键。只有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努力,才能构建透明、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。